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,也是充滿挑戰和收獲的一年。在這一年中,糖尿病領域有哪些熱點事件和話題?糖尿病治療與管理的前沿領域取得了哪些成果?請看年末盤點回顧,帶您重溫2020年糖尿病領域的新技術、新療法、新進展。

1
病因:肥胖是中國2型糖尿病主因
2020年,國際糖尿病聯盟最新數據表明,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數達1.164億,已成為國民的巨大負擔。但近年來,糖尿病持續攀升的根本原因卻一直沒有定論。
過去40年,中國人的飲食逐步傾向于高熱量,生活方式則傾向于久坐少動,肥胖率也逐年上升。同時,肥胖與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明顯的平行上升趨勢,這兩者是否有所關聯?
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發表在《柳葉刀》子刊的新研究揭示了中國糖尿病持續攀升的原因。研究發現,相比β細胞功能障礙,肥胖影響的胰島素抵抗是中國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險因素。其在中國人β細胞功能障礙較普遍的基礎上,往往得不到有效代償,從而導致中國糖尿病患病率持續攀升。

2
監測:血糖智能監測裝備
糖尿病并發癥會隨著血糖的起起落落而明顯增加。每個糖友都要做好的事情——準確監測血糖尤為重要,人工智能可以大顯身手。
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大,要進行72小時的動態血糖監測,以判斷血糖高峰、波谷較為集中的時段,進行精準用藥,但這種監測只能在醫院進行。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(FDA)曾批準一項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,可通過植入式熒光傳感器,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實時葡萄糖監測。未來,可能會有更多先進植入式設備幫助患者在家中解決血糖監測問題。通過監測24小時動態血糖在4.4~10mmol為目標正常范圍,血糖在目標正常范圍內的時間(Time In Range,TIR)是更準確的并發癥預測指標。TIR>70%以上的時間越多,并發癥就越少。

3
治療:人工智能連接血糖監測和胰島素泵
盡管血糖監測設備有著長足的進展,但對于不少患者來說,血糖控制并未達到理想水平。以往接受胰島素泵療法時,患者要佩戴兩臺儀器:血糖檢測儀、胰島素泵,需通過血糖檢測結果調整胰島素泵輸注量。近幾年,研究人員將兩者合二為一,并與人工智能相連接,可實時監測動態血糖值,自動調整胰島素泵的輸注量,以保證患者的血糖更加平穩。目前,新型胰島素泵目前已在國外上市,國內還未引進,但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國也會有這種。胰島素泵未來這些技術或許有助于患者更加嚴格地遵循醫囑,完成糖尿病管理計劃。

4
飲食:生酮飲食還是低碳飲食
糖友的飲食管理至關重要,因此,如何吃得好、吃得對,也是研究人員一直探索的課題。
糖尿病飲食治療中,當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比例僅為10%~15%,就是生酮飲食。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少,胰島就不再分泌或分泌很少的胰島素,得以“休息”;同時,胰島素對脂肪分解的抑制作用解除,人體可動用脂肪供能。脂肪分解后,會形成微量酮體,進而被大腦、心臟利用。雖然有多項研究證明,生酮飲食可有效逆轉2型糖尿病,但尚缺乏長期的數據支持。
接受生酮飲食的患者必須具備3個條件:1.年輕、胰島功能及心腎功能良好;2.肥胖;3.食欲強。滿足以上條件的患者在接受生酮飲食后,胰島負擔減少,殘存脂肪被大量分解,有助于血糖正?;5@并不意味著,生酮飲食可以長期持續,其一般可分為3個階段。第一階段是治療期,約1.5個月。患者禁食碳水化合物以及水果,只攝入肉類、少量蔬菜,讓肌體消耗脂肪供能。第二階段是過渡期,碳水化合物占比30%左右,約2~3個月?;颊叩捏w重會持續下降,胰島功能繼續好轉。第三階段是恢復期,碳水化合物占比可達到40%,需額外補充膳食纖維、維生素。同時,患者要密切監測酮體的量,一旦掌握不好量,形成酮癥酸中毒,對機體有極大危害。因此,生酮飲食最好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,必須有規范化的治療、規范化的監測、規范化的問題處理。
由于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是引起血糖波動的重要原因,因此在以往推薦的糖尿病患者飲食標準中,碳水化合物應占總熱量的比例為50%~60%。但多項大型研究表明,碳水化合物占比在40%~50%時,不僅利于血糖管理,還有助于控制體重,因此在2021年新版ADA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中,碳水化合物占比降至40%~50%?;颊呖刹捎玫刂泻o嬍车哪J?,即低碳水、豐富蔬菜、低糖水果、優質蛋白和脂肪,可用堅果類食物替代部分碳水化合物。

5
新藥:超乎預期的療效
(1)SGLT2抑制劑:約30%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發生心衰的風險,屬于高危人群,主要原因是肥胖、能量過剩,水鈉潴留,引起心臟負荷過重。此外,患者血糖高,體內鈉-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-2的表達增加會促使腎臟重吸收葡萄糖,但同時也會吸收等量的鈉離子,造成鈉鹽濃度高,大量血液“充斥”腎小球,加重腎臟的負擔,造成腎衰。
今年,FDA批準了SGLT2抑制劑作為糖尿病合并心衰和慢性腎病的治療藥物。SGLT2抑制劑可通過阻斷鈉-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-2的表達,不僅幫助患者排糖,還能有效降低心衰、腎衰,將成為糖尿病并發癥的重要治療手段。
(2)GLP-1和GIP雙重受體激動劑:Tirzepatide是一種每周注射一次的GIP和GLP-1受體雙重激動劑。研究顯示使用15mg該藥,針對基線糖化血紅蛋白( HbA1c )7.9%,體重85.9kg,糖尿病平均病程4.7年,54.2%為新診斷患者的人群,可將 HbA1c 降低2.07%,減重9.5kg(11%),半數患者的 HbA1c 低于5.7%。這是降糖減重的王牌新藥。
(3)GLP-1受體激動劑減肥新星:超過4500例單純肥胖患者,每周接受一次2.4mg司美格魯肽,治療68周,可以使體重下降15%~18%。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胃腸道反應,這些反應是短暫的,均為輕到中度。司美格魯肽減少饑餓感、增加飽腹感,成為減肥新星。減肥的同時可以降糖,降低心血管事件。
(4)葡萄糖激酶激動劑(GKA):Dorzagliatin能改善β細胞早相分泌和胰島素抵抗,有望有效且持續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。未來,Dorzagliatin與其他降糖藥物聯合應用在不同T2DM患者中的研究結果,將拓寬GKA在T2DM治療領域的應用,為更多患者提供個性化的精準治療方案。
(5)非TZD胰島素增敏劑:西格列他鈉作為 PPAR 全激動劑,改善了胰島素的敏感性,同時在臨床上也發現,由于西格列他鈉增加了胰島素的敏感性,使胰島 β 細胞的負荷減少,從而保護了胰島 β 細胞的功能。在降糖的同時,西格列他鈉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,并可能通過吸收血管壁上的膽固醇,將其攜帶到肝臟中進行代謝,降低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膽固醇濃度。

6
口服:代替注射的口服GLP-1受體激動劑
約60%的2型糖尿病患者,腸道L細胞分泌的GLP-1(胰高血糖素樣肽)會減少,導致抑制食欲的功能下降,患者容易越吃越胖。在這種情況下,一周注射一次司美格魯肽有助于改善血糖、減輕體重,還能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。近期,FDA批準了司美格魯肽的口服劑型。司美格魯肽是GLP-1類似物,口服更加符合它由腸道L細胞分泌的生理機制。而且口服索馬魯肽與注射可達到同等降糖效果,對有針頭注射恐懼癥的人來說更是一個好消息。

7
減重:可逆轉2型糖尿病
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者發現,在糖尿病早期,通過3~5個月的低熱量飲食,患者平均減重10kg,約46%達到糖尿病緩解標準,74%不再需服藥;減重15kg以上,緩解率為86%。研究人員證實,減重可逆轉胰島β細胞的脂肪沉積,恢復β細胞的正常功能。糖尿病緩解臨床試驗(DIRECT)后續研究顯示,干預緩解組胰島體積增加9.4cm 3 ,胰腺內脂肪沉積減少1.02%;干預未達緩解組胰島體積僅增加6.4cm 3 ,胰腺內脂肪僅減少0.51%。這些都是減肥逆轉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礎。
病程不長、胰島功能較好的糖尿病可能是由肥胖驅動的。這個研究為今后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思路,即治療可分為兩部分,對于胰島功能差的患者,通過現有手段進行治療;對于胰島功能較好的肥胖患者,臨床上不必只強調降血糖,可以減重為首要目標,體重指數超過28kg/ m2 的患者,減重15kg是第一目標。

8
少年:胃旁路手術可緩解病情
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》的研究表明,86%的肥胖青少年在做完膽總管-空腸胃旁路手術后,2型糖尿病得到緩解。
胃旁路手術空置了約90%的胃及十二指腸,改變了食物在胃腸道中的通行狀態,消化吸收均被影響;人體不需分泌大量的胰島素,大幅減輕了胰島負擔,從而保護胰島。但這與減重的性質不同,一般在手術完成后、體重未下降前,患者的2型糖尿病便得到了緩解,甚至完全停藥。但是,目前胃旁路手術緩解2型糖尿病的機制還不清楚,如果弄清楚該機制,也是未來糖尿病治療的一項大突破。
然而,胃旁路手術也有缺點,患者可能會面臨維生素、鐵蛋白缺乏等問題,需要進行必要補充。此外,手術并不是一勞永逸,如果患者日后不注意生活方式,比如暴飲暴食、不運動,也會有復發風險。

9
首選: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要慎重
美國喬治·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發表在 Diabetes 和 Diabetes Care 雜志上的兩項研究成果顯示,如果新近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成年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,β細胞功能可得到一定改善。這是疾病未繼續發展的跡象。然而,停藥后,效果消失。
高血糖對胰島細胞有毒害作用。臨床上,胰島素治療可降血糖,減輕對胰島的毒性,防止β細胞繼續衰減。但胰島素治療有兩個缺點:一是體重增加,二是低血糖風險。近年來,更多國際指南中,胰島素治療的推薦次序在逐漸退后下降,更推薦注射司美格魯肽。目前全球大約20%的2型糖尿病患者會接受胰島素治療(在我國這個數據約為45%)。部分國外指南推薦,空腹C肽水平低于1ng/ml、胰島功能不佳的患者才胰島素治療。
2020年11月26號,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》發表了一項關于每周注射一次胰島素(icodec)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2期臨床研究結果。結果表明每周注射一次icodec具有與每日注射一次甘精胰島素相似的降糖效果,這有望成為控制血糖的又一利器。icodec半衰期約為196小時(約8天),其開發基于目前已上市的德谷胰島素。

10
驚喜:少年糖友有了新治療
美國耶魯大學研究者發表在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》上的成果顯示,10~17歲患者注射利拉魯肽后,表現出更好的血糖控制能力。FDA今年批準了近20年來首款兒童2型糖尿病的非胰島素類藥物——利拉魯肽。
FDA批準利拉魯肽用于兒童青少年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進展。過去,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治療中,只能使用二甲雙胍+胰島素,導致患者的肥胖率增加、有低血糖風險、無法有效緩解病程。而利拉魯肽控血糖、減重效果好,幫助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;最重要的是,它不影響青少年兒童的生長發育,還有助改善預后。

(來源:《國際糖尿病》編輯部)